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行动的一部分,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同时,巴塞尔协议Ⅲ对高信用等级债券的风险权重设置了更低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券资产。气候债券满足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发行者融资和债券持有者投资等多方的需求,未来我国推出气候融资债券将成为低碳经济融资的重要发展方向。为此,对中国气候债券市场业务进行界定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气候债券的提出
气候债最初的提出设想是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投资清洁能源项目(CD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曾指出,气候债券将主要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投资者发行,属安全性金融项目,旨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项目,融资债券到期后能用来换取一定的温室气体碳排放的交易额度。为此,气候债券倡议组织(The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于2010年成立,作为国际非盈利组织,其目标是促进抗击气候变化的投资,是世界上唯一致力于调动10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其发债标准是确认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式符合低碳经济要求。气候债倡议组织与汇丰银行自 2012 年开始每年发布气候债市场发展报告,以跟踪债券市场低碳融资的最新进展。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把气候相关债券分为贴标绿色债券和未贴标气候相关债券。贴标绿色债券指债券所募集的贴标资金指定用于已有的和新建的绿色项目。而未贴标的气候相关债券是指那些收益用于绿色项目,但是没有像贴标绿色债券那样进行推广,也没有可以让投资者追踪收益用途的报告机制的债券。
气候债券组织标准(CBI标准)主要包括能源、建筑、工业、废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农业与林业、信息技术和通信、气候变化适应等。CBI标准对绿色项目具体的行业分类比较细致,其中所包含的要求结合了支持债券认证的保证框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信息和保证,即确定该气候债券的发行人符合气候债券标准并坚持绿色债券原则。标准主要核心内容由通用要求、低碳贡献、债券结构三部分构成。
气候债券的发展现状
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发布的《2016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截至2016年5月31日,全球气候相关债券存量市场规模达到6940亿美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了960亿美元。其中运输是气候相关债券市场中最大的主题,占所有债券存量的67%。能源、多领域分别占气候相关债券市场总存量的19%、8%,其余为水、建筑与工业、废弃物与污染控制和农林,共占市场规模的6%。
气候相关债券中有78%为投资级,即具有BBB-及以上评级。60%以上的债券存量由包括地方政府、多边开发银行或国有企业等发行。气候相关债券市场中大约70%为10年期或10年期以上的债券。现有债券发行量中68%以上由规模在1亿美元至5亿美元之间的债券构成。
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1180亿美元,占气候相关债券市场的17%。绿色债券标签对投资者来说提供了一种信号或识别方式,可以减少投资障碍,从而促进气候相关投资的增长。贴标是推进气候相关债券增长的关键。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在2015年发行量超过420亿美元,预计2016年的发行量可能会达到1000亿美元。贴标绿色债券中规模最大的主题为能源、建筑与工业。
我国气候债券业务的界定
截至2016年5月31日,中国的气候相关债券市场规模为2460亿美元,为最大发债国。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底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这是我国界定债券是否具备绿色属性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旨在鼓励发行人安排对债券绿色资质的认证,并激励发行机构及服务提供商进一步提高发行和服务能力。
气候债券推出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主要在碳金融市场方面进行交易,虽有法律体系强制企业减排,但还未形成相关债券产品,除了一些 CDM项目比较活跃外,其他交易量非常小。在市场上的交易目前只针对二氧化碳一种气体,品种单一,衍生产品尚缺乏,不利于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资源配置优化、风险防范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内虽有少数与此相关的理财产品,但实际收益率明显低于预期收益率,主要原因就是可交易的产品较少,投资者缺乏管理风险工具。基于此,有必要对我国的气候债券进行梳理,研究界定标准及可涉及的发展方向,拓宽减排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目前发行气候债券的核心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支持行业的低碳耗能、提高市场对碳金融产品的接受度,从以上需求可以对我国气候债券的业务进行分类,从节能减排、金融市场、气候风险管理三个层面进行逐级发展。
我国气候债券业务的界定
节能减排
这是最直接的业务内容,从碳排放量和减排模式角度发展业务,有助于直接推动国内减排及标杆企业减排模式的发展,加速企业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金融市场
从区域经济发展合作及政府支持角度出发,银行信贷及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气候债券业务内容的扩充,达到成熟市场态势。具体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及多方资本参与,形成区域联动减排,利于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项目(减排)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同时,银行信贷对气候债券信任度大幅提升,国家为实现低碳产业的良性发展,必然增加多种措施保证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相关产生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国家政策从支持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气候风险管理
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已经到达临界点,社会再造成本很高,需要通过债券市场推动环境改善,缓解因气候问题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换代,必将与世界经济产生更加密切的联系,通过发展气候债券,使用经济杠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以此防范工业发展过程中气候及巨灾对经济产生的重创影响。
气候债券的发展展望
加强气候债券试点评级,构建权威统一判定标准
气候债券成本低、周期长,也符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政策初衷在于利用债券融资工具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目前国内对于债券的绿色属性,有两套标准认定,分别是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出台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出台的《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版)》。但就实践操作来看,目前还就没有建立统一的发行标准及信息披露标准。就我国国情来看,可以先进行相关债券的试点评级,待项目成熟后,制定完备的标准作为气候债券市场权威的项目标准。
强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责任,防范级别买卖
因气候债发行成本较低,在发展之初可能出现“伪气候债”,对此应强化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责任意识,防止个别评级机构高管人员进行级别买卖行为。应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将相关评级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必要时在行业内公开。
加强气候债券账户监管,杜绝“借壳气候债”
加强资金账户监管及债券的信息披露,对气候债券募集资金进行专户管理或建立专项台账,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债券资金封闭管理,降低“借壳气候债”项目产生的风险。
构建气候债券评级体系,加速气候债券市场化进程
目前,国内对于气候债券的评级仍属空白,通常归于绿色债券体系进行评估,而绿色债券的评估也是处于摸索阶段。绿色债券的分类较多,气候债券不仅仅具有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促进功能,还涉及碳排放交易权内容,可衍生出更多潜在的金融产品,因此构建气候债券评估体系迫在眉睫,这样才可以加速气候债券相关产品的发展,助力绿色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国家政策提供连续性支持,提高投资者积极性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产业受到政策的支持和认可。从行业上来看,符合政策导向的绿色产业偿债能力较有保障。但实际操作中,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的积极性,加之政府补贴迟迟不到位,补贴政策变动频繁,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得绿色债券的实际销售较为苦难。为此,政府应加强政策的连续性支持,不断降低气候债的风险,以此来提高投资者积极性。
综合来看,我国气候债券各方面市场基础条件尚未完善,发展中应注重解决发行人融资成本和投资者风险问题。这既需要政策方面积极推出操作性强且较为有力的支持政策,又需要对气候债券按照级别进行分级担保,适当放宽担保公司担保气候债券的杠杆倍数;同时,可考虑积极推广碳排放交易权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内部增信。(文/大公资信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