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峰会核心议题,《负责任投资原则-聚焦ESG整合》主题部分,信用风险与评级中的ESG(E:环境因素、S:社会因素、 G:公司治理因素)问题受到关注。丁思帆表示ESG因素在不同的市场的确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例如国际市场中,对于由ESG因素引发的评级变动中,约有一半左右是由环境因素导致,是ESG三个因素中占比相对最高的。而在中国,在截至2019年4月底累计发生的100多个主体违约案例中,由ESG引发的违约案例,除了1-2个和环境因素(E)相关之外,其余全部是由公司治理因素(G)引发所致。即使针对中国的级别下调案例,亦呈现出相似的特征。
此外,国际和国内市场在更易引发环境因素的行业分布方面也有所差异。例如,国际市场中由环境因素引发的评级变动中,行业多集中在电力和天然气、公共事业、金属和采掘业(上游)等,而在国内现有的评级下调和违约案例中,制药、钢铁和化工等行业面临更高的环境风险。
在2016年加入PRI之前,大公资信已经认识到ESG在考察受评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因此已将ESG融入在大公的评级方法之中。2017年,大公在评级分析中加强了ESG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大公注意到2015-2016年公司债发行量出现明显上升,且发行期限通常在3-5年,与此同时,很多民营企业将此期间的债务收入用于期限相对较长且激进的投资,推升了流动性风险。
2018年,环境因素被纳入到评级方法中作为独立的调整项。大公注意到某些由于监管政策收紧的行业出现了融资难度加大和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而与此同时业务绿色程度越高的企业将有优势拥有更多的融资渠道,如发行绿色债券。因此,在此过程中,大公注意到环境因素对企业正常经营和融资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此命名为“绿色因素”列入调整项中。
此次论坛对于提高评级机构ESG在评级应用中的透明度,通过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和投资者等多个维度积极参与,共同推进ESG在亚太地区投资分析决策中的运用,全面提升投资理念,控制风险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